主页 > 人力资源 > 人才理念 > “一带一路”法律人才长啥样?

“一带一路”法律人才长啥样?

发布日期:2018-01-26 16:42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资源禀赋各异,习俗文化与法律制度千差万别。各方均需增进对所在国法律制度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双边乃至多边谈判,以合同分配收益与风险,并议定争端解决方式。那么,“一带一路”所需要的高品质法律人才长什么样呢?我认为,他们必须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浓郁的本土情怀和娴熟的技术能力。

  如何理解国际视野?立于时代潮头的法律人,其国际视野不仅仅指系统研习过域外法律知识、拥有宽广的比较法视域,还应当包括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法律制度所根植的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社会基础的深层次理解。

  就知识产权保护来说,“一带一路”相关各国的保护水平存在区域差异,但法律人必须葆有保护创新的情怀,选择阳光与公义,切忌帮助企业利用此种差异来套取区际利益。相反,应本着“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价值观,帮助落后国家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层级,因为这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唯一正道。

  例如,波兰警察和海关内部设有专利等知识产权执法机构,极为重视知识产权边境措施执法,海关官员依职权或根据权利人申请可扣押侵权物;罗马尼亚设有相对有效的海关边境措施,保护所有提交备案的知识产权产品,符合条件时,海关可以销毁扣押的货物。中国企业要想在这些中东欧国家立足,就必须高度重视知识产权。

  与中东欧国家不同的是,以沙特、埃及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其知识产权综合能力相对薄弱。跟这些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法律人要力促亲亲相善,而不能运用规则作恶。只有这样,“一带一路”才能达成近悦远来的理想与愿景。

  什么是本土情怀?它指的是法律人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真挚的热爱,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复兴责任意识。拥有国际视野的法律人切忌言必称西方,更不可数典忘祖。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将理性严谨的法律思维嵌入于朴素深沉的本土情怀,才能将个人的技术能力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和人类的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法律人的技术能力怎样体现?高品质的法律人才,不仅要求语言与法律技术能力出众,而且能够体认现状,融通法理、事理与情理。具体来说,“一带一路”所需的法律人才应当至少具有以下两种能力:

  一方面,精于语言,高于语言。卓越的国际法律人才,不仅要熟悉母国与东道国的法律,还必须拥有娴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能够运用外语精准地传递信息。例如,WTO框架下耳熟能详的“国民待遇”,在许多地方被误译为同等待遇,但其要义事实上在于“不低于”,即给予外国商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在优惠、特权与豁免方面,不低于给予本国商品或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凡此种种,在“一带一路”的双边或多边谈判中,均务求精准。

  另一方面,基于规则,超越规则。一名优秀的法律人才,不能停留在对法律规则的字面理解,而必须研判相关法理,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比如说,在金砖银行上海总部协议的备忘录中,外方希望达成的表述是,银行高级职员和员工,包括执行银行公务的专家和顾问,应享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赋予的特权、豁免、免税权及便利。在进行译本审核过程中,我们发现,根据国际惯例和有关协议,相关特殊权利和优遇,一般只给国际职员,而不给本国国内雇员。同时,外交特权与豁免的给予,权限在外交部,属于国家事权,应由总部协定来约定,地方无权在谅解备忘录中承诺。故我们与对方积极沟通,最后达成的文本规定:根据总部协定的约定,上海市政府应该在其职权范围内保障银行及其国际职员享受相应的豁免、特权和便利。这样既避免了僭越权限,又承担了自己的责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在服务于“一带一路”这一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希望有更多温暖善良、有情怀敢担当的卓越法律人,以精湛的法律技术报效祖国。

  (作者为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法学教授)